親密關系的真正目的,是讓我們踏上尋找真正自己的旅程,在關系中我們的痛苦開始浮現是一件好事,我們彼此傷害是有意義的。我們的伴侶是我們最好有 鏡子,最好的老師,他們幫助我們看到自己,?北京私家偵探幫助我們找到“我是誰”這才是伴侶真正的價值!
每天我都會收到很多人的咨詢,從咨詢中看到親密關系的相處真的是很難的一件事,同時我也看到無論我們在親密關系中有多么糟糕,但我們總是想要盡力去做到最好。無論在親密關系中的兩個人遇到多大的困難,我們的內心總是渴望去解決問題的。這是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的欲望,是不自覺的、無意識的,是我們的心靈在呼喚“愛”,是我們的靈魂指引著我們去學習如何真正地愛自己。親密關系中的問題是讓我們去真正明白“愛”一直都在,痛苦是一種轉機,讓我們通過親密關系去成長。
對于大多數的人來說,個人成長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情感的奴隸”
在這個階段,我們相信自己需要為他人負責——讓他人快樂是我們的義務。如果別人不高興,我們就會感到不安,覺得自己有責任做點什么。處于這個階段的人并沒有真正的愛自己,他們犧牲自己來滿足愛人的需要。問題就在于他們認為自己有責任讓愛人過得快樂。他們可能會指責愛人,太依賴了、太控制了、或者不關心等等,然后要求分手,或者提出離婚,如果不能意識到這些問題的根源是來自于自身的,那么親密關系就難以繼續下去。
第二階段:“面目可憎”
在這個階段,我們已經疲憊不堪,我們不愿意一直這樣生活下去——為他人的情緒負責,犧牲自己迎合他人。我們在生活中一直委屈自己,壓抑著自己的憤怒情緒,我們開始對生活變得麻木,為了一點小事大發脾氣,或者我們把不能表達的憤怒扔向我們的孩子。我們不再彼此關心、體貼,而是變得態度生硬、疑心病、尖酸刻薄、諷刺挖苦。這一階段是相由心生的階段,我們的面貌也開始因為心境而發生轉變。
第三階段:“生活的主人”
在這個階段,我們為他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愛,而不是出于恐懼、內疚或羞愧,我們自由且快樂地生活著。我們明白,我們無法為他人的快樂負責。我們能夠表達自己的感受、需要和請求,我們對自己的語言和行為負起完全的責任。
語言及表達方式對我們的生活產生著巨大的影響,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學習“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這樣,在每一次互動中,我們都能聆聽到自己和他人心靈深處的聲音。同時,它還促使我們仔細觀察,發現正影響我們的行為和事件,并提出明確的請求。它的方式雖然簡明,但能帶來根本性的變化。
非暴力溝通有四個要素,分別是: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首先,留意發生的事情。我們此刻觀察到什么?這里最重要的是,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不加任何的判斷和評估。接著,表達感受,例如害怕、生氣、恐懼、開心等等。然后,說出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這三個要素幫助我們誠實地表達自己。
比如,媽媽對孩子說:“小君,看到洗水池旁邊的臟衣服,我有些生氣,因為我希望家里能夠整潔。”
接著,就是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提出具體的請求:“你是否愿意把臟衣服放到洗衣筐呢?”這一要素明確告知他人,我們期待他采取哪一種行動來滿足我們的需要。
這樣,這位媽媽就清楚地說出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借助這四個要素誠實地表達自己,是非暴力溝通的一個方面。非暴力溝通的另一方面是借助它們關切地傾聽。我們首先通過體會他人此刻的觀察、感受和需要,與他們建立聯系,然后聆聽他們的請求,來發現做什么可以幫助他們。這樣,雙方便可持續互動,我此刻的觀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為了改善生活,我的請求是什么;你此刻的觀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為了改善生活,你的請求是什么……
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于對這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的覺察,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進行交流。
非暴力溝通適用于各個層面的交流和各種環境:
親密關系、家庭、學校、組織機構、心理治療及精神輔導、外交和商業談判、任何性質的爭論和沖突。
有些人用非暴力溝通增進與伴侶的感情,一位參加研討班的學員說:
“當我運用非暴力溝通與他交流,我不再覺得受傷,也沒有退縮,而能傾聽和領會他的情感。我發現,這個與我結婚28年的男人,內心原來那樣痛苦!在我參加‘非暴力溝通’研討班前的那個周末,他甚至提出了離婚。幸虧非暴力溝通挽救了我們的婚姻,否則,今天我們不可能一起來到這里。我試著體會他的感受,說出我的需要,聽取不中聽的回答。他來這里不是為了討我歡心,我來也不是為了他的幸福。我們學著成長、接納和愛,只有這樣才能各得所愿。”
一位醫生說:
“我經常使用非暴力溝通。一些病人問我是不是心理學家,因為醫生通常并不關心他們的生活方式以及對疾病的態度。非暴力溝通幫助我敏銳地覺察他們的需要,了解特定的時刻他們需要聽些什么。在過去,一旦得知病人患了致命的疾病,我就心灰意冷,難以真誠地鼓勵他們擁抱生活。通過運用非暴力溝通,我開拓了視野,找到了新的溝通方式。它與醫療活動相輔相成,我更加熱愛工作。”
“非暴力溝通”不只是溝通方式,它更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提醒,使我們專注于更可能滿足我們人生追求的方向。
非暴力溝通并不主張忽視或壓抑憤怒,它認為,通過深入地了解憤怒,我們可以充分表達內心的渴望。充分表達憤怒的第一步是我們不再歸咎于他人。如果我們認為“他讓我很生氣”,那么,我們難免就會指責他人。然而,實際情況是,我們的情緒和他人無關。我們總是用內疚來控制他人,指責他人成為了一種習慣,為了使這種手段行之有效,我們就會認為一個人可以主導另一個人的情緒。
比如我們對孩子說:“你的成績不好讓爸爸媽媽傷透了心!”,這樣的話是希望孩子相信,他的行為造成了父母的痛苦。
同樣的,愛人之間可能會說:“你沒有送我生日禮物,讓我很不開心。”類似的話還有,“你要氣死我啊”“你那樣做讓我很難過”“你真給我丟臉”等等。
到底是什么讓我們生氣呢?聽到這些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1. 責備自己;2.指責他人;3. 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 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當我們選擇第二種反應時,我們認為別人應當認錯或受到懲罰,這就是我們生氣的原因。
當我們選擇第三種反應時,我們專注于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們用心體會著自己,而不再分析別人犯了什么錯。我們越是用心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們也就越能留意到自己的心理活動。我們可能會有強烈的情緒,但不再生氣。可是,如果意識不到自己尚未滿足的需要,一心考慮別人的過錯,我們難免就會生氣。除了專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們還可以選擇去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要。此時,我們也不會感到生氣。只要我們專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憤怒也就不再存在。
憤怒是我們的思維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滿足的需要。如果我們能夠借助憤怒來提醒自己,我們有需要沒有得到滿足,那么憤怒就是有價值的。
比如,如果我們發現了孩子偷拿錢,當我們去問孩子有沒有拿錢的時候,孩子否認了,我們可以說孩子撒謊,可是去指責孩子不是非暴力溝通所教導的方式。如果我們能夠用心去體會孩子的感受和需要,直接表達我們的感受和需要,就能夠將此事妥善解決。我們去傾聽孩子的感受,他感到害怕,他的需要是保護自己避免受到父母的責罰。然而,如果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我們已經把他看作是不誠實的孩子,不管我們有沒有把自己的這個想法說出來,孩子都能夠感覺到,他就會因為害怕而不敢說出事實。換一句話說,如果我們把孩子看作是撒謊的人,那么,我們的這種看法很可能就會成為預言。如果孩子知道說出實情會受到責罰,那么他為什么還要說出事實呢?
如果我們滿腦子都是“是非”、“對錯”、“好壞”,那么我們就很難與孩子、或者和我們的伴侶建立良好的關系。批評和指責使人傾向于自我保護并變得更有攻擊性。批評和指責他人都無法真正傳達我們的心聲。如果想充分表達憤怒,我們就不能歸咎于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與批評和指責他人相比,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更有可能使我們的愿望得到滿足。
表達憤怒的四個步驟是:(1)停下來,除了呼吸,什么都別做,感受自己的身體,感受自己的情緒;(2)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們生氣了;(3)體會自己的需要;(4)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表達憤怒需要我們在一個單獨的空間去完成,不是將我們的憤怒扔向他人。
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耐心來學習正確合理地表達憤怒和運用非暴力溝通。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我們的第一反應常常是習慣性的反應,我們潛意識的行為模式和信念,可能會讓我們對孩子、對伴侶憤怒、口不擇言。我們要學習用負責任的態度來溝通,不致對對方說出指責的話。當我們和伴侶吵得很激烈的時候,我們的確是不可能想起來這只是導火線,我們真正的憤怒來自于童年的經歷,但事后還是要記得提醒自己我們生氣的原因并不是現在所發生的事,還有更深層的原因。如果我們想要讓自己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實現自己人生的選擇,我們就要給自己充分的時間去學習。
親密關系是治療情緒傷痛的最佳環境,親密關系是真正的療傷之路。如果我們還沒準備好跨出那一步,去面對痛苦并從中學習,那么我們就會選擇抗拒痛苦。然而抗拒并不能使我們遠離痛苦,痛苦將會永遠存在,痛苦不會因為我們抗拒它而消失。我們企圖讓我們的痛苦成為對方的責任,都是他(她)的錯,因為在潛意識中我們覺得痛苦超出了我們所能承受的范圍。
人必須經過痛苦,才能成長。親密關系給了我們機會去覺察過去和現在的痛苦,讓我們能夠成長并了解真正的自己。
- 上一篇:北京私家偵探如何應對“爆”脾氣